咏月
罗隐〔唐代〕
湖上风高动白蘋,暂延清景此看巡。
隔年违别成何事,半夜相看似故人。
蟾向静中矜爪距,兔隈明处弄精神。
嫦娥老大应惆怅,倚泣苍苍桂一轮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湖面上秋风高扬,吹动着浮萍,我暂时停留,欣赏这清丽的景色。
分别已过一年,再次相见,感觉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。
蟾蜍在静谧中伸展其爪,兔子在月光下活跃自如。
嫦娥独自一人,年岁渐长,想必会感到惆怅,倚靠在桂花树下,望着那轮苍白的明月哭泣。
注释
白蘋:水中浮草。
清景:清丽的景色。
违别:离别。
蟾:月亮上的蟾蜍,古人常用来象征月亮。
矜:自夸,炫耀。
惆怅:忧郁,伤感。
倚泣:依靠着哭泣。
桂一轮:一轮孤独的明月,指月亮。
赏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夜月景,诗人借此抒发了对过往时光和远别亲友的怀念之情。 “湖上风高动白蘋,暂延清景此逡巡。”开篇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现湖上的秋风轻拂,白苹摇曳,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漫步,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净。 “隔年违别成何事,半夜相看似故人。”随后,诗人的情感开始流露,提到与亲友久违的分别,到了半夜相对而坐,竟如同旧日之交,感慨万分。 “蟾向静中矜爪距,兔隈明处弄精神。”接下来是对自然界中小动物活动的描写,蟾蜍在静谧中伸展其爪,兔子在月光下活跃自如,这些细节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。 “嫦娥老大应惆怅,倚泣苍苍桂一轮。”诗人最后转向月亮,借用嫦娥的形象表达对时间流逝和自己年华增长的感慨。月亮
罗隐
罗隐(833年2月16日—910年1月26日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大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 489篇诗文 93条名句
又呈吴郎
杜甫〔唐代〕
堂前扑枣任西邻,无食无儿一妇人。
不为困穷宁有此?只缘恐惧转须亲。
即防远客虽多事,便插疏篱却甚真。
已诉征求贫到骨,正思戎马泪盈巾。
小石潭记
柳宗元〔唐代〕
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珮环,心乐之。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(珮 一作:佩)
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。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佁然不动,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(下澈 一作:下彻)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吴武陵,龚古,余弟宗玄。隶而从者,崔氏二小生,曰恕己,曰奉壹。
旅夜书怀
杜甫〔唐代〕
细草微风岸,危樯独夜舟。
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。
名岂文章著,官应老病休。
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。